close

如同愛一樣的 
詞:李格弟 作曲/編曲/DEMO演唱:陳建騏 
劇場版演唱:萬芳、王琄



 

劇場文案寫著:

「讓我們逃亡 如果愛如此艱辛
 讓我們寬諒 如果骨肉超越言語
 讓我們入戲 如果生命是複雜難解的通俗劇 
 活著 原來是為了不再失去你

 獻給每一個漂鳥世代 
 最赤身露體的家族史 
 一段與自己和解的劇場旅程 」

 

 我很少買票去國家戲劇院看戲,也剛讀完《台北爸爸,紐約媽媽》二手書;因為我不擅長閱讀家族歷史,這半年,有不少作者比較能處理這塊的書寫,但是,中間的拿捏下筆的輕重,我總是很擔心看到消費自己故事的影子。
 遇見這一張票的機緣,來自我12月無意拿到了國際藝術節的節目手冊,發現800元票只剩下一個位子,於是買了聽聞很久的人力飛行劇團演出票。前兩週因為家族掃墓,差點要飛奔至島最南端,考慮賣給同事,最終,我因為台北-高雄高鐵車票費用過高,荷包拮据而留在濕冷的台北國,難以出逃。

 其實,每個人生,都能如此用不同手法,解剖家族;《台北爸爸,紐約媽媽》劇場的呈現,是一部家族之於阿敏的懺情錄。

 

 你說,我為什麼不回家呢?

 20歲之後離開花蓮,20歲之前住在台中,我老是說回台中回花蓮回台北,三處有張床有張書桌便成,我是這樣定義的,誰說回的中點是家,回的是一個心靈安穩的地方,一旦心靈無法安住,充滿愿懟懷疑,或者難以給出彼此空間時間,就無法構築成家。
 戲劇裡的移動小房子,是那些角色構築了「家」,而家庭構成裡,華人社會中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爸爸媽媽。如果只有她們兩人,關係其實跟同居情侶差不多,家庭不是只有四個人五個人,是兩個家族價值觀的交融。


 父親創造了一個家、創生了我們,卻也讓我們成為無家之人。

   如果重複唸台詞就是一種意識流感?這一段演出媽媽剛到紐約,不停地打零工作,歌隊重複著:「where're you come from?」我才意識到,不論是美國夢、巴黎夢,走到千山萬水,還是要面對這問題。不是所有的美國夢都能圓滿,一樣是移民美國的林書豪家,培養成長出在NBA長坐冷板凳卻堅持夢想的人;很多大時代中搭船跳海紐約的人們,是我們看不見的角色。

 記得前同事C小姐,從小在澳洲移民長大,大學到日本交換學生,辭掉台北工作去德國唸半年語言學校,我們在冬天巴黎相遇過耶誕節,她說,遇到來自歐洲各國同學問她:「where're you come from?」這個問題是要確定自己的歸屬感,卻無法說明一切,好難回答。
 當擁有了國際移民身分,是否意味著,哪裡都不是自己家?

 這整個文本,父親像是罪惡創始的源頭,2007年就已經將自己的遺照準備好,想要快速過完這一生;我比較好奇的是,一個新店出生窮苦人家的長子,如何掉進擴張的物慾與情慾中,哪一刻他才真正看到自己在漩渦裡?


 在萬般寵愛中出生的阿敏,爸媽躲債赴美是她12歲,眼睜睜見到這座城堡崩毀,19歲的她吸毒過世,在一絲細縫中溜走了......

 劇場版貫串全場的是歌隊跟阿敏。上半場,我喜歡阿敏(萬芳飾演)跟小迪(楊麗音飾演),楊麗音適合演出西門町的當時,開酒吧老闆的口氣,延續到下半場,最後一幕的原諒。萬芳,是貫穿80年代至今同年代中最適合的歌者與演員,她讀字的聲音,我非常熟悉且喜歡。

 當然,母親(王娟)跟J(金勤)兩位演員也是我長期關注的,能綜合所有演出元素的導演,一定要繼續支持下去。

 人間本是地獄,我們都難以秤量彼此的緣分輕重,(我寫不出更多了,這不是評論,但是這些情緒必要整理,草草結尾)

 閱讀她們,對剝離的無家之人,是一種坦承,也是一種原諒自己的宣告。

 

這是《台北爸爸,紐約媽媽》電子書版本:


arrow
arrow

    雜誌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