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塞納河邊賣書攤  

這場詹宏志的演講是「我有一份目錄」系列最後一場。由網路平台BABEL開啓的對話。

是難得一場三小時聽講完全不累還有東西在腦袋中發酵的講座。

提到在網路時代編輯與出版重要的思考方向議題:編輯為何還是生產者,搜尋引擎對學習的改變,電子書的想像,以及解釋為何PChome現在不跳下來做電子書銷售,最有趣的是:100種我想辦而來不及辦的雜誌。詹宏志最後還有給編輯人的叮嚀。

以下是我的筆記,大部份是詹先生提到的句子,我用自己的邏輯想法做筆記,不是逐字稿。與現場講演順序不完全相同。

 

 

由讀者主動促成一本書的形成

每一位編輯在開始面對想做的書,心裡都會提問:「能不能在出書前,知道讀者社會需不需要這本書?」80年代的詹宏志當時在遠流出版社,做過兩個突破:將柏陽版的資治通鑑分成月刊出,賣三年,第一本賣49元。第二個是預購賣《辭源》。

我喜歡詹宏志講解過往,當時社會環境,自己為何被影響,為何有此創舉。1986年在開放中國旅行之前,許多因為沒有未來而回家的老兵,在社會是弱勢,在香港機場吵架大哭大喊,他就是要回家看一眼,一回頭就無法回家的地方。「當時看見中國學者,連讀書都兵分兩路,」我開始通過香港出版中國作者的書,當時台灣環境誰也不怕誰,但每出一本就被約談一次。當時我想出辭源,辭源收的詞條是鴉片戰爭前的文字語,辭海出的是鴉片戰爭後的詞條。當時為了出辭源保留漢語拼音,又被約談,而辭海對於兩岸用語的差別花更大的力氣作分類查詢。當時沒有預購,三年後要出,打折之外還把利息還給讀者。

 

編輯人為何是生產者

 

曾經編輯可以呼風喚雨,一篇稿子上副刊,眾親好友就會打電話來問候。現今編輯跟社會對話的程度,變動起來,終究要看社會需不需要這樣的東西。

詹宏志定義編輯角色責任與價值有以下幾點: 

+社會功能:社會對話的設計者,代替此刻社會應該發生的對話跟討論。

看這本書該不該讓這本書出現?編輯是跟作者講方向,鼓勵他去做的重要推手。

+有一個題目適合跟世界溝通,你可以說杜拉克的《管理學》和七等生《我愛黑眼珠》都是拋給世界的一個題目。

+溝通的方法:共鳴對抗或者挑撥

+目的促進世界某一個個體的反省或共識

+ 是一種觸媒(agent)

 

 

我有一份目錄出版計劃

 

此系列講座任意或有意的選了四個編輯,可能是抽樣性的,帶出台灣目前的想法與焦慮。

編輯提出的四個題目關鍵字有「中國 經濟 中文 科學」正是台灣的四大課題,詹宏志說:「我願意讓我的思考去禁區!」幸好現在台灣很自由,最自由的就是思考的力量。

1-誠實面對中國的關係

2-台灣今天所有的吵架都來自經濟,是所有沒有做好的原因。舉例來說有這個現象:大學生踏出校門那一年找不到工作的比例太高,某些科系失業率太高。 

3-中文目前跟英文一樣需要重視,現在是全世界中文重要的前途(錢途)。我們只是恰巧天生用中文,二十年後每個社會都會有中英文流利者,你的競爭者變成會中文的人。最近新加坡發現不是只會講華語,是如何講好的華語。

4-從來沒有一個年代科學變化如此快。有沒有不設限的科學形成科普教養。1996年詹宏志辦了PCHOME雜誌,對社會產生很大的衝擊,他說:嚇到了齊邦媛老師,問他:「連你都去辦電腦雜誌,我是不是該學電腦了?」當時跟老師說不用,但不是說給當時年輕的人聽。

目前市面上非常多翻譯小說。暫且不提翻譯品質跟簡體版,詹宏志提到:翻譯,就是承認自己知識不足,過去皇帝見了洋人科學家,在清朝末年有了同文館的設立。

為何要補助經費給外國翻譯台灣的書,為何要讓外國人充滿知識?應該要努力追趕外國經典,我們努力吸收各種可能的東西。而中文世界會是未來知識很驚人。

 

100種我想辦而來不及辦的雜誌

 

我年輕的時候沒想過我會變成一個賣東西的人。2006年我離開出版,曾經對雜誌公會演講,當時講過這個題目。雜誌工作的樂趣與熱情,當時做雜誌沒有感受到,一直看到INTERNET才想到雜誌是最早期的社群概念:左邊是會寫稿的+++++++右邊是需要這份資訊的人,以這兩群人為目標族群的廣告會來,串起一群人,一群有利害關係的人。只要這個世界有足夠的族群,就能有一本雜誌。目前來說,從前創辦一本雜誌需要有印刷量,但現在辦雜誌個人化,讀者也個人化,而網路接觸人最大量最便宜,部落化。

電子化雜誌,使它跟原來的類型都可以重來一次。指的是數位化另起爐灶,而非轉化。即使你只有兩個讀者,你仍然是這個環境的第一名。可以想像,未來情報型與服務型的雜誌,直接面對4G速度,使用者用四寸的銀幕,整個電視拍攝的想法都來自這個銀幕大小。

多年前,PCHOME做線上版,常看天下雜誌網站,怎麼看都卡卡的。台灣雜誌紙本的編輯成熟,閱讀動線到版面,舒適到你不會發現有下編輯功夫。當時認為dayly是最起碼的要求,這是媒介性質,每日更新才是網路,但網中無歲月,沒有人知道要什麼節奏。後來做到網站一發新聞就寄到讀者的信箱, 當時是全世界第一人我稱作e-PAPER,沒有收入但有十五萬個訂閱。(我想到,最近有本叫做早安健康的雜誌,在兩週創造有十七萬粉絲。尤其是會大量在臉書轉載的訊息越容易累積粉絲。)

現在,全世界最大流量的地方是google,「機場」指向所有有內容的地方,本身沒有內容。而中國的騰訊十四分鐘要買一部server。我看到潛力,卻要做有力量的事情。

 

 

電子書不是威脅也不是解救

 

現在台灣沒有熱門的電子書,而八零年代曾經存在過電子詞典,有雙卡夾把書作在卡夾內,但讀者最終只拿來做字典,我們當時對電子書的需求只要這樣。

目前Kindle在外文書市上大賣,事實真相是,台灣(還有很多地方)至今沒有Kindle-Like的整合服務:內容+服務+硬體,現在消費者必須自己是整合者。能做到三位一體整合只有:iTUNE 跟 iPAD,Kindle是冷媒介,iPAD是熱媒介,因為你拿iPAD來玩遊戲會佔80%

電子書對讀者的利益:之前是媒體分工的,曾經要學一個字需要很長遠追尋,現在能五感並列,有音樂聲音跟各種解釋。看起來增加學習效率,但現在的小孩不厲害,看起來一分鐘就能到達二十年前學習境界,無法發揮作用。電子版本是一種新的印刷術,讓儲存運輸複製有了更便宜快速的方法。問題是越來越多的知識學習與資訊取得已經不用書這個形式。

電子書現在還長得像書,是因為出版社擅長做「書」。即使是電子書我們也只處理了未來讀者的一半,我們(編輯)應該站在求取知識的地方。誠實面對媒介轉變才是編輯該面對的。

在閱讀就是複製的年代,圖書館的任務跟使命需要更新。

 

 

給編輯人的叮嚀

詹宏志對曾擁有最深刻生命經驗的工作說:

對話比寫作形式重要

對話比承載媒體重要

題目比答案重要

擴大眼界比正確知識重要,逼近當下知識

激發情感比指引方向重要

自由比和諧重要

 

 

這句很厲害:「所有成功的公司不會一直都對的,都是邁向死亡的路程,這是人生的規律。」於是我小心翼翼地在網路書店工作,想要追隨跟著變革做好自己可以做的一切努力,關於雜誌,關於閱讀,我也從未想過我是一個賣東西的人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雜誌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