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 讓冷氣悶壞的夏日,獨立媒體學院開始第一堂課;在地球公民基金會場地,經過篩選的學員們聚集:後面的同學是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技士,斜後面是一位週刊跑多年的攝影記者,後來遇見大學同系在公視實習過的學妹、剛離開國語日報立志為小孩寫作的朋友。


地鐵報紙_降價降價  

 一整天六小時的課,講師朱淑娟、汪文豪很認真講,底下《我們的島》製作人于立平、導演柯金源、上下游的蔣慧仙跟馮小非......這票深耕環境/農業新聞的工作者到場;如同前輩朱淑娟提到,接案寫稿要挑選,可以採訪的時間不寫稿,接稿要挑選能累積資料跟能力的。我心中由衷佩服:週六這八小時她們都能作更多事情,但是選擇當志工還全程聽完。(很久沒有當志工了我)



 以下是我個人的筆記重點,獨立採訪記者的基本功在工作上也非常實用:

1-過去在報社截稿壓力訓練出來的寫字速度消失,建議早上一起床寫重要的新聞,有時效性的時候半夜前要完成今日報導。「馬上寫起來,就沒事了,」當天拍的採的,當天就整理起來,累積過多就會無法處理。

2-跑線跟做專題,對事件的「觸感」不一樣:觸感就是對事件細節的理解。多數社論會成為泛泛之論的原因差別就是在細節。
 像是:
目前業餘的我能寫的題目,會希望偏重被搜尋到文章能解決某個問題,更深入的題目就是生活裡的觀察。 

 未來複合式議題的採訪會增加,需要更長久的追蹤議題,議題的生長過程中會長出許多小樹枝,這就是專業的延伸。如果省略過程,只處理最後的結果,就不容易去思考這樣的議題。


3-要隨身攜帶採訪單位的同仁座位表:像是之前雜誌工作會帶著所有攝影跟記者的電話。

4-不清楚的議題可以請教公關科,但是不要採訪公關,要直接採訪負責的人。太大的官跟太小的執行者,都不能給你太多答案。新聞是跑出來,也是聊出來的,真心的請教,不只是為了滿足個人新聞需求。

 識別專業:空氣問題問空氣專家,水問題只問水專家,找錯人回答,一時可能只有專業人才發現,長久看來自己也不會進步。

 識別關係:同一件事情,有兩種以上不同立場的受訪者,你得知道她們各自的看法。


5-如果其他人不去撞門,妳就一個人去撞吧。有時候得先去了再問,雙方經過衝突,才可能去思索未來的關係,才能成為真正成為對方跟自己的關係。

6-請注意什麼能寫,什麼不能寫,寫到什麼程度,如何保護發言的人。這點在工作業務上一樣,有時候會有人問某本雜誌跟我合作的折扣是多少?回答得小心,有時候也得搬出同事的名字來用;寫信給廠商也是不能太直率坦白,有時候又得寫得清楚明白謙虛懇求。

 不論採訪、閱讀資料寫稿,都不要跳過細節,專業的學習累積呈現都在細節裡。但是深的東西要淺的出來。


7-避免太過顯示個人立場的貼紙和服裝。這點我總是會告訴自己,現在的工作真自由。

8-有時候太急提出有偏見的問題(預設立場或錯誤前提),若是受訪者回嗆,你可以說:不好意思,我修正一下我的問題:......

   什麼是好問題?

 穿針引線:一個問題帶到另一個問題

 不滿足於表面的回答:有企圖心的問題(拿出證據舉例),開放的問題(您認為...)


 什麼是壞問題?

 有偏見的問題(預設立場或錯誤前提)

 只讓對方敘述的問題:這提問了要有心理準備,需要中斷敘述

   封閉性的問題(是否)

 假設性的問題(如果你是部長......)


酒吧書店櫥窗裡的L'IMPOSSIBLE創刊號  



 2007畢業那一年底,我離開暫停的研究助理工作,考過國語日報記者,當面試主管告訴我南部特派要負責的範圍是雲林到台東,且目前的約聘一職不續約的原因是做不出「好的專題」,灰心之餘我就轉了個彎作編輯去,離所謂的記者工作忽近忽遠。

 一邊聽著台上朱淑娟講獨立媒體的定義,以及她自己當了獨立記者維持的工作規律跟速度感,還有這些年來累積的經驗談,我一邊寫下這一年多來在工作中,最想寫出來的報導題目:

 1-外文雜誌的經銷商為何獨大?20年來的經營轉變?

 2-簡體雜誌為何無法銷售?法令怎麼推動修改?

 3-為何博客來的雜誌銷售模式:任選兩刊79折回不去了?雜誌社們為何會同意這樣的兩大廝殺後的折扣戰?

 4-每年持續紀錄書店現況,我採訪過的水木書苑、東海書苑、闊葉林書店


 如果以上的題目有讀者有興趣,歡迎一起來討論。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獨立記者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雜誌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