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SCN5912

 

第二週的獨立記者課,回想起來還是很厲害:運用數字說故事、用新想法包裝資料,這兩個基本功會讓讀者更容易將報導消化成自己的經驗。

講師是上下游農業新聞記者汪文豪,與《不能戳的秘密》導演李惠仁。一邊聽課,我一邊想起我大學時期兩位重要的老師:一位指導採訪報導的待過中時&天下&遠見老記者,一位是不斷鼓勵我往公衛領域前進的新聞&公衛所老師。

 

 

 2005年我算是少數上過公衛系流行病學的傳播科系學生,但是,授課的公衛系老師也覺得傳播科系學生不必上那麼「深」,最終淪為期末分組報告一個外文公衛案例結束,

 於是一位老師又鼓吹我該去上真正公衛系的課,特別是量性研究;說懂得她們的專業術語,才不會被騙。(這個方向我沒有遺忘,但是在康健雜誌實習中感受到,醫療體系黑幕來自於資訊不對等,與民生報醫療版面消失與置入廣告猖狂,還有,大四上學期推甄x醫公衛所媒體組是備取二,非在職專班但是錄取兩位的是線上記者,2006年我再次偏離軌道......)

 透過李惠仁的講說,關於2006年之後禽流感的新聞追蹤,深深以為:真的懂得專業術語是其次,除了找出證據跟調查數據,記者存有毅力與耐心,窮追究柢,打破框架的勇氣才是醫療(獨立)記者最需要的能力。

  講談報導來自環境報導朱淑娟:http://shuchuan7.blogspot.tw/2012/07/blog-post_08.html

以下是我個人的綜合筆記:

1-資料蒐集得謹慎選擇,仔細運用,具體比喻,像是:增加36.7%=增長幅度超過三分之一;也常用比率,像是「四個人之中就有一人」

2-從數字中發現不尋常,也可以去當地看,從村長跟民意代表拿到第一手資料。

    常用資料庫:審計部報告,立法院公報,監察院調查報告,聯合新聞網資料庫,各媒體會員資料庫......

3-注意搜尋範圍,google、yahoo、Baidu的結果都會不同,可以嘗試進入國外網站,關鍵字搜尋可以合併不同單字。

4-研究案與結果,注意各單位的文字敘述差別,例如農委會文字保守,國科會比較中立;沒有全文下載,可以打電話給計畫負責學者。

5-平常做的時間紀錄下好圖說,可開放搜尋,在地資料可共享調查;平常關心的議題要隨時作分類。

  影像資料有強烈的時間性,可以先去現場拍,存下來以後用,有訪談機會的時候,不要只做訪談,意外畫面會讓你有更多記憶去寫。

 

6-保護消息來源是記者的天職;李導演說,一位受訪者問他:我憑甚麼要講?記者有甚麼專業?

他回答:記者的專業是「分配智能、辨別真偽」,跟著謊言走,你會得到真相,而魔鬼藏在細節裡。而溫情主義,是記者殺手。

 

7-蒐證過程步驟都要小心,流程得先跟專業人士確認怎麼做,像包病死雞的動作不可亂來。

 清楚法條

 民宅一定不能進去

 錄音保護自己

 一旦慌亂就會犯更多錯

 對官僚的共生結構,隱匿手法要略知一二;偽科學讓資訊不對等的狀況更惡化

 

 

 課堂後有同學問了李惠仁,為何要做這個追蹤調查報導?40歲之後的自己該會是甚麼樣子?

一開始,李導演就說這短短一小時的影片播出後,很多專業人士討論研究過程,收到很多迴響,而他還在學習的路上。我認為:甚麼都想好了,反而做不出來,因為你會預設門檻跟條件,甚至是時間線。

 他的回答很有趣:「如果人生的終點是總統府,從景福門開始往前走,你會怎麼走?是直走凱達格蘭大道?還是轉中山南路,還是往臺大醫院,看見病房生死......」

 

 

  最後要說,我個人不會因為全台灣雞隻都有高病原的病株而不點雞肉;而是因為不忍見到她們明明不該生病,卻通通打了預防針.......通通都感冒,通通都病死,人生最痛是病苦,別要生靈為了我們的口欲受苦。

 推薦閱讀:紀錄片《美味的代價》紙本書《吃動物》

http://activity.taaze.tw/static_act/201207/0712_summer/book05.htm

 

DSCN5909 

    

 

 

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獨立記者 不能戳的秘密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雜誌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