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19日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與花蓮縣政府研商《花蓮縣101-104年綜合發展實施方案(草案)》會議,此案67項計劃中,一座大型劇場將耗資7億準備蓋在秀姑巒溪出海口。〈山海劇場破浪計畫〉將徵收靜浦村居民土地,有史以來,海岸旁的靜浦部落買賣變更土地紛爭不斷,19日土地持有者組成自救會北上陳情,大聲疾呼:「祖先留下的土地財產我們不賣!」
在遺址所在地動土
山海劇場規劃基地位於長虹橋到北迴歸線地標中間,屬於「石梯秀姑巒溪風景特定區用地」,約8公頃,其中僅13筆為公有土地,管理機關是財政部國有財產局,其餘皆為我們靜浦村內的私人土地。此外,目前土地現況已有建物,更有長虹段17筆土地為靜浦遺址所在位置。靜浦古地名為Cawi,除了歷史上曾經紀錄有阿美族抗清事件發生,更擁有秀姑巒溪豐富的生態環境、廣闊的奚卜巒出海口,是族人賴以維生的漁獵場所。
地主們表示,祖先傳承的土地賣掉了就沒有了!別輕易說要開發建設,甚至能增加當地工作機會。過往太多活生生的案例發生,我們在地居民不再相信花蓮縣政府與東部海岸管理處,說明是一套,實際上又是一套。最新案例即是:12月11日剛啟用的靜浦出海口圓形廣場,工程並非由當地居民承包,居民馬躍表示:「整個工程作業,連最輕鬆的買便當工作也是請外地人。」
若花蓮縣政府轉向持有者租地,求得計劃進行,在地居民認為更不可行,租期中間逢政策變革、再失去土地者所在多有,甚至可能十年租約到期,拆掉建物還得自行負責。地主們異口同聲表達:「我們不需要錢,更不需要多一個觀光景點。」
消費傳統文化,賣弄祭典習俗
近年靜浦部落周邊觀光景點持續開發,從秀姑巒溪出海口的泛舟終點,落成後成為唰唰屋的奚卜巒遊客中心,到北回歸線地標……村民原以為可以帶給部落的經濟或其他效益,卻是浩劫的開始,每日超量的遊客、垃圾、污水直接流入海岸,污染了賴以維生的海邊漁場。多數硬體建設後,部落原有特色的產業未做到人員輔導連結、加入營運,花蓮縣東部海岸管理處請西部財團承包經營,讓部落永遠是弱勢。
部落裡居民職業多是務農,眾多耆老對劇場所能創造的工作機會與環境影響一知半解;靜浦部落土地自救會發起人林明治是文化工作者,他指出:在地阿美族人所冀望創造的是「生活中的文化,文化中的生活」,不是聆賞或施捨,讓傳統祭典的引吭、歌舞都只是為了配合觀光,以客為尊。
說明會快速潦草不清楚
山海劇場興建企畫案於去(100)年6月份即已規劃並呈報,但是靜浦部落居民始終沒有被諮詢、參與,今年10月18日山海劇場舉辦第一次說明會時,企劃案早已逕送經建會審理並核示。其開發案已違反原住民基本法第22條,與公民政治與權利公約第一條所保障之自治權。
今年9月16日花蓮縣政府舉辦《綜合發展實施方案》聽證會,程序已違法,而此案說明會遲至10月18日當日上午由靜浦村長李威寰廣播,下午在靜浦部落召開「山海劇場說明會」。由於通知非常緊急,所有地主都是當天才知道建設前得徵收他們的土地,匆促的會議中對於山海劇場未來規劃說明不清,且多數長者讀不懂字,以致意見調查表也不敢回填,無法適時表達自己的意見。
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蔡中岳表示,不只山海劇場如此,花蓮縣政府每件土地開發案都強勢主導,忽略在地聲音。《花蓮縣101-104年綜合發展實施方案》中許多計畫引發爭議,加上今年9月16日縣府舉辦之聽證會草率不符程序,花蓮在地團體已多次表達訴求,然而花蓮縣政府依舊我行所素、忽略民意,也枉顧花東基金預算根本不足,耗資數十億的大型建設如「太魯閣國際劇場」、「豐濱山海劇場」、「國際賽車場」等計畫沒有一個拿掉,才導致今日族人需千里迢迢至中央政府抗議,蔡中岳呼籲花蓮縣政府應重新正視縣民的心聲。
獨立媒體學院記者/yuw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