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 我們三人因為《攝影之聲》這本獨立藝術攝影刊物而連結在一起。施昀佑是一位眼睛會超過眼鏡框的攝影創作者,因為要對焦無法帶隱形眼鏡;李威儀是一位聲音適合出現在深夜廣播的新聞記者,碰面時間是剛剛出刊完,可能最放鬆但是腦袋還在旋轉的時刻。

 




 「7月想第一個題目方向:新紀實,馬上開始動,9月就出刊了,」有新聞專業背景的李威儀,從決定立刻開始做一本台灣的攝影雜誌開始,稿子編務、一本雜誌的大小雜事沒有停下來,過去的11個月裡大部分的生活都在一人辦公室度過,家裡就是他的辦公室。
 重感冒一週還在咳的他說,第一次三人在講座碰面的隔天,原本要去蘭嶼,原定出刊的那週末要去花蓮,這兩個地方對我、施昀佑來說,為了稿子錯過真是太可惜。
 搭捷運時,我告訴他,離開台北比較不容易生病。

 

 雖說字面上是「獨立出版」,要專心做好一個作品的多件事情,並不容易。

 半年前翻譯完《攝影的精神》的施昀佑,捧著剛印好的富邦文教發行的青少年刊物《發聲誌》第三期,我從來沒有見過特刊是一套七本,且都是當下台灣七種風格相異的攝影師作品;我們讀著,討論題目的構成跟版面。

 他跟我的第一個共同朋友,是住在台東新香蘭部落的原住民作家sakinu(撒克努)。





 編輯這個流程,老實說得真槍實彈才能摸索出來,一套屬於自己時間的流程。做過唐山出版社圖書編輯的施昀佑,面對一本《發聲誌》延伸的刊物,希望提供參加發聲獎的19歲以下的朋友們,他喜歡的攝影作品(一旦開始編輯,那就是選自己的口味,騙不了別人)。
 他們兩人都是攝影創作者,跟編務相較起來,臉上表情都告訴我:我們喜歡編東西,但是也沒有時間好好拍照了。
而我,喜歡編東西也喜歡寫稿,但是也無法好好面對網頁數字之外的自己了。 

 

 我分別問了他們刊物生成的「粗略」工作流程:

 《發聲誌》第三期2012/2月設定9位受訪者,4月開始執行9組採訪、邀圖,整理完每篇約兩萬字的訪談逐字稿件是5月,開始送設計,向攝影師補圖原檔,6月10號要出刊延到20號印刷完成。
 它是一套將會限定讀者作發送的刊物,特別是參加「昨天發生一件事」主題活動的19歲以下高中生。由富邦文教基金會發行。


 不公開:《攝影之聲》第五期2012/4月初第四期出刊後,主題方向確定開始邀稿訪談,八成的稿件是威儀自己的採訪跟版面初稿交給美編,翻譯一篇,原定6/1出刊拖延至6/15上架。

 它目前有徵攝影評論稿件,是一本不會在家樂福超市雜誌圖書區出現的刊物。個人發行,第四期之後可訂閱,各大書店有經銷商鋪書;獨立書店由威儀自己往來鋪書,他說自己喜歡親筆回信給讀者。

 

兩項刊物的共同點是:
1-他們為了降低編制內的設計經費,都是外包設計美編,所以時間會被掌控在另一個人手上,相對的,就是得控制好自己的時間。甚至前面工作要做得更細心,像是:稿子給設計就是最後不再大修改的文字版本,才不至於要調整最後設計版面。

 這點跟2012年4月的創刊雜誌群現狀類似:把編制縮編到最小,減少體制內的攝影跟設計。


2-他們沒有選擇作幾張紙,相較簡單成本花費較低的zine,都想要完整呈現一種訊息。但因為在不同的組織,獲得的資源跟經費是最大的差別;這部分沒有問到《攝影之聲》威儀準備了多少存款,有沒有許多攝影大老在背後支持,《發聲誌》有專案經費,但仍要控制在一定的金額之內,也不輕鬆。

 

3-一人執行編輯事務有:邀稿、收稿、看稿、挑片、定稿、發稿、視覺討論跟校對,大多個人包辦,攝影刊物的印刷變因較平常刊物會多一些,導致延遲。

 威儀說:「雖然自己要做的事很多,但還是有賴許多朋友幫忙,依秋、楚彬、淑閎、怡安、偉哲、暐鵬,他們都是VOP的一份子,我很感謝他們的參與。」

 

4-能做出原先自己想像的東西,不偏離太多,過程是令人享受的。這也是獨立出版最吸引人的地方

 

 

 

  我想要記得這一天,跟我同一世代的他們,果決勇敢地去堅持作某一個夢,找到自己最合適的方式完成它。
 相信以下的末日預言:
30歲之前我們會再見面,即將去美國唸攝影的昀佑,未來兩期後會跟威儀合作,明年可能會做一本發聲誌特刊;終有一天我們也會跟很多大人一樣賣弄我們曾有過的青春主題,我會持續好好將它們上架宣傳或是寫她們的故事。

 未來的挑戰三人有所不同,希望都很精采

 

 

 (2012/06/30 註)上週四刊出後《攝影之聲》主編李威儀來信說他偶然搜尋,拜讀到以下我的當日筆記;他的刊物背後有很多夥伴幫忙、要感謝很多人,於是我修改了文章。
 當晚立馬回信給威儀:「跟你們碰面並不是為了寫稿,這也是我一直避免的事情:我總是擔心寫朋友,會很像在消費我們之間的信任。」

arrow
arrow

    雜誌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